《悲怆交响曲》总谱手稿
对于柴科夫斯基音乐特点的总结,音乐学家亨利·朗格的生花妙笔或许不太对俄国人的胃口,但在西方世界一向被视为权威的定评。他说:“在一些民族主义的不太具体的表现方面,柴科夫斯基却是彻底的俄罗斯式的。他那悲哀是眼泪汪汪的感伤主义,但他却能出乎意料地转变为粗野陋俗的华美。也许他的特点在于:虽然完全处于德国、法国的影响之下,他却回避了瓦格纳,甚至勃拉姆斯,他被门德尔松一伙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者和法国的多情善感的一派强烈地吸引着。柴科夫斯基的俄罗斯性不在于他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了许多俄国主题和动机,而在于他的艺术性格的不坚定性,在于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疑不决,即使在他的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他在艺术性格上的这种弱点最好的例子就是《悲怆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这是谐谑曲和进行曲的奇异结合,可以说是一篇技巧很高的激动人心的作品。但是技术虽高,并不足以掩盖其基本的思想,这思想根本是不坚定的、不明确的,既不是悲壮的也不是英雄性的。虽然如此,这一乐章却是很令人震动的。这一乐章就是他的全部艺术的缩影。”